子死腹中 病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記載:「產時未至,穢露已盡,而胎枯燥,故子死腹中。」又稱「胎死腹中」、「死胎」,指胎兒於母體宮內死亡而未自然娩出之病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子死腹中之成因多端,主要與母體氣血失調、外邪侵襲或胎元損傷相關,具體可分以下幾類: 外傷損胎:孕婦跌撲閃挫,氣血逆亂,衝任受損,胎元失養而致死。 熱毒內蘊:母體罹患溫熱病證(如高熱、疫病),熱毒熾盛,伏於衝任,灼傷胎胞。 藥毒傷胎:誤服劇毒藥物或峻下之品(如斑蝥、巴豆),藥性猛烈,直傷胎元。 氣血虛弱:母體素稟不足,衝任氣血虧虛,胎失所養,日久枯萎致死。 臍帶病變:胎兒臍帶纏繞頸項或扭轉,氣血阻絕,胎息不通。 臨床表現 胎動停止:原覺胎動者,突然靜止不復躁動。 腹部異常:孕婦自覺腹中冷感,或腹部不再增大,反見縮小。 母體徵兆:面色青暗、口出惡臭、舌質紫黯,或見陰道流出暗赤污液。 治法原則 子死腹中屬危急之候,當速下死胎,以防穢毒內攻母體。傳統治法包括: 行氣活血:選用脫花煎(《景岳全書》)加減,以川芎、當歸、紅花等活血化瘀,輔牛膝引胎下行。 逐瘀下胎:若兼血瘀實證,可予蕩胎散(《婦人大全良方》),以水蛭、虻蟲破血逐瘀。 補氣助產:氣血虛弱者,配伍黃耆、人參益氣扶正,助藥力推行。 相關記載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提及:「胎死腹中,急宜下之,遲則傷母。」強調及時處理之重要性。此症與「死胎不下」密切相關,後者專指死胎滯留胞中、娩出困難之病機,二者常並論。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依臨床診斷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