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需要养成一个节俭淳朴的性格,这样的孩子才不会在长大之后养成奢靡成性的生活,也不会因为淫逸奢靡而给人生带来问题。 再往深一点的方向去举例子: 又比如人性与利益是互相冲撞的,人性在利益面前也经不起考验,所以当你在谋划事情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免利益与人性相冲撞,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这样才能巧妙避开一些纠葛和问题。 这就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妥善方式,在问题没有形成的时候可以这样解决,那么当问题已经形成,也就是已经经过这个潜移默化的阶段之后,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像我们开篇所说的,在事情形成结果之后坦然去接受,因为“因果不虚”是世间天道的规则,任何人都改变不了。 一个人所谓智慧就是能够认识天道并顺应天道而生存,所谓愚者,就是在问题形成之后还企图背道而驰。 所以要在问题形成之后,首先去接受问题,只有接受因错误的“因”而造成的“果”之后,才能谈得上用另一种途径去弥补这个“果”形成的错误。 如果做不到这样,不仅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深陷在纠葛的负面情绪之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糟糕的。 通俗来说,就是你既没有能力去认识问题和改变问题,你也没有足够多的胸怀去接纳问题,这样的人生只会深陷在无限的痛苦和永久的错误之中。 二、 《围炉夜话》之中有一句话,将这个智慧诠释得恰到好处: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像汉高祖如此英明的帝王,明知吕后会将来会杀掉他心爱的戚姬夫人,但是也无法事先解救阻止,那是因为祸事已经酿成了;以陶朱公这样足智多谋的人,明知长子会因为错误而误杀次子,却也无法保全次子性命,大概是因为次子造成的罪孽本来就难以宽恕了。 我们首先来看汉高祖刘邦与戚姬的事情,汉高祖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能掠取天下的一代霸主,但是他却阻止不了自己的吕后夫人杀了戚姬以及刘如意。 虽然说刘邦临终之前对这个事情早有觉察,但是吕后一派的势力已经成了气候,刘邦也没有了回天之力。 就像刘邦临终之前,本来要废掉原有的太子刘盈,但是吕后却想方设法地请到四位长老辅佐太子刘盈。 刘邦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大惊失色,因为他知道刘盈的羽翼已经丰满,一切都已经无力回天,所以他只有忍痛接受这一个现实。 不管刘邦有多么深的智慧,他也解决不了已经形成结果的错误,他能做的只有接受。 其次是陶朱公次子杀人的事情,陶朱公就是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破吴国之后隐居在定陶,开始经商,后来成为首富之后,人称陶朱公。 以范蠡的智慧和财富,可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他解决不了的,即便他想救其次子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最后却意外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范蠡失算。 因为他在长子去营救次子的时候,已经料定事情会因为长子的性情而出现意外变故,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知道次子所犯的是杀人之罪,这个罪已经没有解救的余地了,即便救回次子这条命,但是也救不回来他所犯的滔天之罪。 而陶朱公的智慧就体现于此,他认识到问题本质之后,便选择了顺应而为,哪怕需要忍受失子之痛,也要接受祸患已成的结果。 一个人能改变问题的根源在事情快要萌发之时,一旦这个事情成了气候之后,你能做的就是去接纳。 只有接纳才谈得上正确的面对,而不是简单地以情绪去抵抗你不想面对的现象,因为情绪只能让已经形成结果的问题更加糟糕,这也是一个人处理问题和面对问题恰当和有效的方式。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