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NEO;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 以礼修身,以乐修心。 最近,中国传媒大学发布新版校歌《年轻的白杨》,被央视各大主播疯狂点赞。 白岩松、周涛、鲁豫、康辉、张绍刚、欧阳夏丹等校友也纷纷出镜献唱,豪华程度堪比春晚。 与此同时,网上也有不少人纷纷晒出自己的校歌。 知乎上也有“哪些大学的校歌很好听”的大讨论。 但是,在大家的留言中,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名校生歌以咏志,鲜少有普通高校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校歌。 也许名校和非名校,并不能从一首校歌中见分明,但是我想和大家一起聆听一下10首中国高校经典校歌。 也许从这些奋发向上的歌声中,我们能找到为什么要上名校的最好答案。 01北京大学 红楼飞雪, 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 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 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 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有两个北大,一个是实体意义上的北大,一个是精神意义上的北大。 蔡元培、鲁迅、陈独秀、李大钊...... 这里,曾伫立着一个个中国近代史的改革者。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这里,曾一次次经历过决定着民族未来的革新。 北大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2017年北大开学典礼上,61岁的孙祁祥教授满怀深情地感叹道: “我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恰恰是北大校歌表达的终极理想。 更是一所名校的自信和气度。 02清华大学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谈及清华,很多人想起的可能都是陈寅恪先生那句: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但是我却从这首校歌中,看到“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峥嵘过往。 清华大学背负着“庚子赔款”的屈辱,不仅建立起一所享誉世界的名校,甚至创立了庚子赔款留学计划。 那一年,渡口上有一群少年,面对着茫茫江面,立下誓言: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他们的名字叫做: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 就像电影《无问西东》中说的那样: “他们的爱与风华,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03复旦大学 复旦复旦旦复旦, 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 师生一德精神贯。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 先忧后乐交相勉, 交相勉前程远, 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1905年,因为洋人干涉,65岁的教育家马相伯被其倾尽心血的震旦大学扫地出门。 这时他才明白,中国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大学。 然后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再次创建起另一所大学,他给它起名:复旦。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这是《尚书·大传》所载《卿云歌》的名句。 既有追求光明、自强勤奋之意,又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 马相伯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之本,求材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 靠自己,永远有底气;凭自己,活得才有骨气。 04南京大学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 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承载了中国千年来的厚重和沧桑。 李叔同亲自制谱的这首南京大学校歌,一开篇便展现出整个华夏民族的胸襟和气魄。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长江之滚滚波涛和楚地吴越之风俗,仿佛看到了在悠久的金陵城中“千圣会归”和“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壮观场面。 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时期的校长罗家伦更是提出了“诚、朴、雄、伟”四字学风,其毕业生也被称作中国最儒雅的一群学子。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胸怀天下,方成国之重器。 05武汉大学 德业并进, 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来, 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砺, 明日作栋梁。 ...... 武汉大学的名字颇有深意,倒着念就是“学大汉武”。 这和它的校训“敢为天下先”不谋而合。 身为一个文人,更需武人的胆气。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自强学堂。 这位能文能武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满怀着救亡图存的伟大理想,掀开了武汉大学最初的篇章。 1928年,李四光先生骑着毛驴,与林学家叶雅各一起,为国立武汉大学勘定了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的新校址。 胡适形容他们是:“披荆榛,拓荒野,化荒郊为学府。”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如果没有励志开拓,就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06南开大学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骎骎,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南开校歌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夕,由校长张伯苓亲自审定。 1904年,民族危亡之际,严修与张伯苓,一文一武,教育救国。 他们从一座私塾——“严馆”开始,创办了全新的现代化学校。 1911年前后,一所私立学校在动荡的时局中举步维艰,然而它却愈挫愈勇,越难越开。 南开相继建立了中学、大学、女中、小学,形成了系列学校,成为上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教育传奇。 1935年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曾当众发出了著名的“爱国三问”: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巍巍南开精神。 07厦门大学 自强!自强! 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必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 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 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 吁嗟乎!南方之强! 厦门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这也是这首校歌传唱的内核。 1921年,陈嘉庚开始创办厦门大学,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 开校仪式那天,陈嘉庚指定在演讲台中间悬挂着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后来时局艰难、经济危机,陈嘉庚依旧坚定地说: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为了能够维持大学的正常运行,他不惜变卖家资,毁家兴学。 在新加坡同安会馆演讲时陈嘉庚曾向同胞们高呼: “爱国始于爱乡,强国必先强民。” 唯有自强方能人强,唯有人强方能国强。 08中山大学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作为中山大学的创始人,孙中山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永不磨灭的符号。 1924年,孙中山下令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大学。 “一武”就是享誉中外的黄埔军校,“一文”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 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对学子们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勉励: “诸君立志,要做事,不可要做大官,青年人应该树立做大事的志向。” 这个志向,就是校歌里传唱的那句:“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以身许国,这才是一个人最伟大的志向。 09浙江大学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为学无际,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形下为器。 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靡故非新。 ...... 古雅简娴,音韵和美。 浙江大学的校歌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礼乐之邦的温文尔雅。 在浙大1947年的一期校刊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抗战胜利后,浙大从西南返回杭州,遵义各界人士,为浙大饯行。 宴席上,一位八十三岁的老翁当众感慨说: “浙大的学风太好了,先生、学生,只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埋头工作,偶然看见岩上城墙边的浙大学生,总是手里拿着一本书,不是朗读,就是默念。”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浙大人始终保持着一份从容淡定的气度。 10湖南大学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 宏开学府,济济沧沧, 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 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 楚材蔚起,奋志安壤。 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湖南大学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岳麓书院。 这里曾经上演过“朱张会讲”(朱熹与张栻论学)的文坛盛世,也走出过曾国藩、左宗棠这样指点江山的能臣武将。 这首20世纪30年代由三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胡庶华先生作词,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的萧友梅先生作曲的国风校歌,就是这座“千年学府”的最佳注脚。 “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这里不仅有历史的风雅,更有一个民族的风骨。 ▽ 古语云:“以礼修身,以乐修心。” 从这些经典的大学校歌中,我们看到是一所名校的雄远气度和绝代风华。 为什么要上名校? 因为,大学,会让你生活得更好;而名校,则会让你人生更丰盈。 本文作者:洞见NEO,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券商中国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原标题:《中国高校10大经典校歌:为什么要上名校,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