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世界杯视频

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十)

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十)

課程:修習軌理(十)

時間:2017/01/25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影片分享 :聖嚴法師開示

二、本週進度:廣論P46LL1~P48L1「復應學習四種資糧」~「三衣及缽」

三、影片分享:回家的方向

課程內容

一、聖嚴法師影片分享:

班長:

想讓大家看到我們心的運作,我們已開始進入修行。什麼是修行?修行是在看我們自己心的狀態,以便掌握我們心的狀態而生生增上。

聖嚴法師開示:

釋迦摩尼佛對眾生的心很清楚,起初是因為自己本身心裡的問題,而知道眾生的心是相同的。所謂相同,並不是指想像相同,而是指功能及需求相同,人在任何一個生活環境當中都有他的衝擊矛盾和困難,如果說順著困難方向來看永遠是困難,如果逆著困難認真來看,或者分析它、面對它,這困難就不存在,這也就是佛有智慧知道如何從心得到解脫。

心經所講的「心」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從時間上來看,從時間上看我們的心,每個念頭從上一個念頭帶動下一個念頭,它是連在一起的,甚至是這一生到下一生,這是從時間上看我們的心。然後,從空間上看我們的心,我們自己的環境是由我們的心而製造的,譬如說,我的身體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種種的現象,我們叫他六識六根對六塵,也就是說從心、身體、環境,這個心好像純粹是物質或精神的!?其實不是,心不完全是精神的,沒有物質心不能動,心是因為有物質的身體和環境的接觸所產生心理現象的活動。

人身難得!如果我們離開身體沒辦法修,修行還是要用身體來修,用心來駕馭身體,但是,一般人不會修行,不知道如何用心來駕馭身體,也不知道用身體來練心,這個是一個互相矛盾也是互相護衛的,這個是相輔相成的;矛盾的時候就變成困擾和痛苦,相輔相成的時候就變成自在解脫,這個就是心經裡邊講的「心」,聽起來好像蠻玄的,其實,注意一下我們的心,時時刻刻不離身體、不離環境,就算我們作夢的時候,作夢的時候好像只是心在動念頭在動,其實,作夢的時候,夢境中有符號!所謂符號,就是夢境裡邊見到的人,那是物質的符號,聽到聲音,那是物質的符號。感覺到暖啊冷啊,也是物質的符號。所以說,作夢的時候單獨是心在動嗎?不一定!沒有物質符號的現象不可能有心,不可能有夢。因此,如果得到解脫以後叫作「無心」,心經裡邊講的「無智亦無得」,「心無罣礙」也就是心中不再有痕跡,心中不再有痕跡的時候,也沒有智慧可說,也沒有得到什麼東西,也沒有失去什麼東西,這時候叫「無心」。這不叫虛無,這無心的意思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超越虛無和存在的,超越存在的執著,好像這東西是存在的,我很喜歡它,而虛無呢?是完全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曉得它,不!東西還是照常在那裡,但是我沒有去那樣在乎它,這叫「無心」,「無心」的意思,我們講無心道人,就是解脫的人,真正解脫的人,就是我們的心自在了或者是自由了。

駱班長提策:修習軌理,修這個心,要看清楚心的狀態、心的行相,了解心的行相是怎麼運作的?

第一、用時間來講:有一個非常大的關鍵,「心」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叫做「心」,我們叫做身心相續,就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前一個念頭看起來消失了,可是它產生一個很強大的力量,推動下一個念頭。所以,下一個念頭包含前一個念頭的全部,然後,我現在的下一個念頭又帶起了另外一個下一個念頭,每一次的一個念頭起來了以後,是增加一些東西讓我心的品質產生了轉變,然後推向無限生命。從這一點來講,修行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修當下那一念!就時間上來講,修行就是修當下那一個念頭,佛法就說把那個念頭維持在善,最起碼要維持在不善不惡,叫「無覆無記」。要嘛就維持在善,要嘛就維持在沒有善惡的狀態,是很清淨的,因為每一念接下來的一念,又增加、又增加,每一次的增加,都是讓它增加善念,這樣的念頭持續下去的無限生命,就叫增上生,越來越好,只上不下,到最後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所以,修行就是隨時隨地的守護你的正念,讓你的善心善行只增不減!

第二、就空間上來講:這個「心」不存在,這個心是因緣而生,什麼叫因緣而生呢?叫身心相續。就是說這個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這個身體,而這個身體又會有別人的身體,叫作境界,而這顆心必須要在我這個身體感應到外面境界的時候,我才會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是同一件事情,起心,念頭就動了,而這個動的關鍵是外面境界,而外面的境界要能夠感受,必須要我有一個身體!所以,我們說修心要怎麼辦呢?修心一定要有一個暇滿人身,這個身體面對境界時要如何起心動念,就空間來講,你怎麼去思惟:我這個心的修鍊是怎麼回事?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出現什麼問題?其實,這就是修行了,面對境界時,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境界時,想到是境界?還是想到心呢?(境界)。所以,我們進公司面對滿桌的工作或一堆事情時,只想著如何做?你會不會先觀察自己的心呢?(不會)。這就沒修行!回到家裡看到又要煮飯又要照顧孩子..等等,就看境界的事項,看到的這些事項就是境界,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心?(沒有)。這就沒修行!但看自己的心,這件事情很難,眼睛就是看外面,眼睛怎麼往內部看呢?這是肉眼,所以佛法呢,我們要用天眼、佛眼,最起碼一個人要用心眼。真實上來講這肉眼是障礙,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是障礙,所以接下來要學「密護根門」。

這眼、耳、鼻、舌、身、意專門看外面,修行是修自己的心,要看裡面。一直看外面修什麼呀?(修外面)。所以真實的關鍵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碰到境界的時候要能夠關心該如何做?我的心念要讓當下那一念走向善、或至少是無記。假如沒有反觀自心的時候,貪瞋癡就自然而然地出來,換句話說,有沒有修自己的心?(沒有)。所以境界越多越腐敗,身體是為了讓心越來越快樂,維持在善念或無記上,每一念越來越好。可是身體面對境界時一直對外境有很高的期望,有不合理的期望,自以為是的期望。假如,與期望相應時就貪,想要更多;當與期望不相應時就瞋,不論貪跟瞋都沒有修心,都害了自己的心。所以,就空間上來講,這個身心相續,是我們之所以在時間上一次一次地來這裡,我的心沒有變好的原因,這叫輪迴。

師父教我們「觀功念恩」「歷事練心」「代人著想」,都是藉著身體來修這顆心,歷練時不要看外境的對與錯,而是要反觀自心,如何讓自己更好、更開心、更善良,這就叫「修」。所以,修就是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一次一次面對境界時,把心放在善心善念上。

二、正行課程:

(一)廣論原文P46

LL1~ P47L1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P47L2~P48L1初中有五~三衣及缽

一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二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三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四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

相,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五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駱班長析釋與引申】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什麼是「資糧」? 資糧它是有目標的,為了達到目標所準備的所有的資源謂之資糧。譬如說要去美國所準備的行李裡邊種種的衣物及口袋裡的美金這些叫資糧。有目的有目標,為了這一件事情要準備一些東西這叫資糧。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叫大乘經論,這邊所談的唯一目標是成佛。過年所準備的東西就過年來說算資糧,但跟成佛無關,就成佛來說不算資糧。我們要學習分辨(叫智慧)!分辨做什麼事情對無限生命、對成佛目標有幫助,做什麼事情沒幫助,譬如誦經是有幫助的資糧,書寫善行、思惟怎麼樣對別人好..等是資糧。我們要成佛有三個步驟—戒、定、慧。戒為基礎,用大樹來說戒是根,定是枝幹,慧是樹上滿滿的果子叫慧果。所有的好處都來自於定跟慧,沒有枝幹就沒有果子,基礎是戒,但真正的好處是來自於定跟慧。例如枝幹就是桌椅的主體,實是生命果腹的主體,唯一不能用的是根,所以根稱之為戒。而戒長成定跟慧以後,真正能用的是定跟慧,而且定跟慧二者不能分開的。復應學習四種資糧,這四種資糧就是戒,是基礎。

接下來『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也就是戒,而這戒的目的是要引發定跟慧。奢摩他是止,毘缽舍那是觀。學止學觀會得到定跟慧。學戒得戒,學止得定,學觀得慧。毘缽舍那道是指「觀」,奢摩他道是指「止」。學習四種資糧引發定、慧的正因。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最重要。心行相產生要靠境界! 靠眼、耳、鼻、舌、身、意,但眼、耳、鼻、舌、身、意有問題,專看外境不知道修自己的心,所以要仔細的反觀自心保護它。

「密」觀察自己的心,心只有自己才能看到,所以謂之「密」。反觀自心才能保護根門(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不要讓眼、耳、鼻、舌、身、意散亂而必須維持在善念上。密護根門後就會有正知而行,當我們時時刻刻觀察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境界時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這就叫「正知」。

「而行」—我到底該如何去做? 有密護根門就會有正知而行,因為密護根門必須要落在正知而行上面。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怎麼密護根門? 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這叫正知而行。 『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飲食和睡眠是生命中重要的.睡覺分兩個時段,睡覺之前叫「悎寤瑜伽」,睡覺後叫「於眠息時應如何行」。睡覺前怎麼做?睡覺後怎麼做?

其中「密護根門」從五個方面來說:

1.「以何防護者」。用什麼來防護呢 ?用正念。

2.「何所防護者」。防什麼呢? 防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

3.「從何防護者」。從什麼來防護呢? 眼、耳、鼻、舌、身、意碰到境界的時後產生可愛及不可愛六種境界。

4.「如何防護」。(1)碰到境界時該貪時不貪.該瞋時不瞋.(2)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跟境界隔離.

5.「防護為何者」。為甚麼要防護眼、耳、鼻、舌、身、意呢? 要防護我們的心不受雜染.因為六根不斷看外境都產生雜染,所以要防護我們的心不受雜染,讓心面對境界要越來越好,安住在善或不善不惡的無記性當中。

「無覆無記」。「覆」指雜染,沒有雜染的無記,行住坐臥時沒有善惡分別,行住坐臥時把心安住在善法上所以是「無覆無記」.若是有染污的就叫「有覆無記」.

眼、耳、鼻、舌、身、意的關鍵在「意」,而意裡面為什麼產生痛苦?因為有自以為是的見解及目標。而自以為是的見解去解讀境界的時候會產生不如意,不如你自己的意。這時後要回歸自心,要如何想我的心才會快樂、才會舒服、才會善良,這時後你的念頭就會知道該如何安立了。

三、同學提問:

「我們現在往往說這個大乘人毀謗聲聞」 師父在此提到為甚麼會有這種情況?不認同聲聞的立場為何?(手抄稿第四冊P36L10)

【駱班長回答】

關鍵是大乘人說我是大乘,你是小乘,大乘說我是發心要利益一切人,你發心只想利益自己,你的心量好窄。這種狀態也就是說,我有持戒,我覺得持戒很好你為甚麼不持戒!?持戒的人毀謗不持戒的人,布施的人毀謗悭吝的人,忍辱的人毀謗動不動瞋恨的人,法師毀謗經論,ㄧ個學戒的人毀謗律論,ㄧ個大論師毀謗論藏。這是怎麼回事呢?都是用自己的學習說我好你不好。學中觀的毀謗唯識的,學唯識的毀謗中觀的。這件事情為甚麼稱之毀謗呢?佛法是這樣講的,佛說我為甚麼對於聲聞乘所講的法,他聽到而成就聲聞呢?因為在他骨子裡,他的心只埋了聲聞的種子,所以他所成就的就是ㄧ個聲聞的聖者。佛對眾生談一種法,因為種子不同,所以有的變大乘、有的變二乘、有的變人天,有的變地獄、餓鬼的眾生。可是佛菩薩以大悲心希望所有眾生最後都能成佛。可是佛從來沒有說誰是對的誰是對的。因為佛說我所講的法只有一種,所以大乘說佛只講大乘沒講小乘,小乘的呢,說佛從頭到尾只講小乘沒講大乘,是因為你只聽懂你聽懂得那個部分。你既然只聽懂自己聽懂得部份,那麼代表自己也不怎麼樣,所以不應該毀謗別人!而且佛又說,他之所以顯現聲聞說不定他是佛菩薩化現的,他是要讓眾生知道假如種子埋的不對會長成聲聞,所以最妙的是我們經論裡面在佛菩薩旁邊的全部都是聲聞(如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須菩提..等等)。就某一個層面來講是佛菩薩再來顯現聲聞乘跟佛說法,讓我們知道聲聞乘有很多東西不懂。佛菩薩什麼都懂,讓我們對佛菩薩產生信心也希望埋下佛菩薩的種子.

四、同學提問:

「我還是非常歡喜,可以說悲欣交集的那種心情」,悲欣的悲是什麼意思呢?(手抄稿第四冊P44L1)

【駱班長回答】

這裡指“做的到”和“做不到”兩種心情,當弟子做得不好,師父想:「我一定是做不好,我要幫你。」這是什麼狀態?是悲傷,也是大悲心。還有一種,譬如說我們學習佛法開始看懂了,開始比較有收穫了,看到境界時會反觀自心,聽懂法時應會出現悲欣交集狀態,自己就會想說我以前這麼長時間為甚麼自己這麼差啊!都沒有仔細看到自己的心,這時候會難過說為甚麼我這麼晚才看到這叫悲。欣呢?我終於看到了,我今天終於學會了就很開心!懺悔時也會悲欣交集,懺悔時會想到自己很差(悲啊),悲之後就說我終於看到了!我終於看到了!我要改過來,悲欣的狀態也可以說心情下去了馬上又上來,所以懺悔時心情低落很短,心情很快就好起來也是叫悲欣交集。

五、同學提問:

「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說上午可以,下午不行?跟過午不食有關嗎?(手抄稿第四冊P44L7)

【駱班長回答】

這是經論裡說當年印度部落,僧眾早上可以出去下午不可以出去.大家約定上午可以到別的地方或寺院拜訪,下午不行。

跟過午不食無關。

班長:又一年了!很難得!真的很開心可以和大家一起學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